許昌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加強以黨的建設為根本的 基層基礎工作部署要求,以破解問題難題為切入點,抓牢 “人、錢、機制”三個關鍵因素,推動農村有人管事、有錢 辦事、有章理事,有效提升基層基礎工作質量。
一、著力抓牢三支隊伍,破解無人管事的問題。緊緊抓 住鄉鎮黨委書記、村黨組織書記、農村黨員三支隊伍,打造 一支能管事、敢管事、會管事的基層骨干隊伍。一是抓牢鄉、鎮黨委書記,鍛造基層執政骨干。堅持抓源頭、固根本,實 施 “補源成長工程”,公開選拔3名優秀年輕干部充實到鄉 鎮長崗位,加強跟蹤培養,為培養鄉鎮黨委書記 “育好苗”。 舉辦鄉鎮黨政正職專題培訓班2期,培訓鄉鎮黨委書記35 人,提升其抓黨建、抓發展、抓治理、抓服務的能力。強化 正向激勵,表彰獎勵對象向基層一線傾斜,今年以來有9名 鄉鎮黨委書記得到提拔重用,有9名鄉鎮黨委書記被評為全 市 “優秀黨務工作者”。強化主業主責意識,每兩個月開展 一次基層黨建觀摩活動,年底開展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 核,推動鄉鎮黨委書記種好黨建 “責任田”。二是抓牢村黨 組織書記,培育基層 “領頭雁”。建立選優、培強、嚴管、 永續、愛護 “五位一體”的村級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機制。 在選優上,堅持廣開渠道下功夫 “選”,全市共有1470名致 富能手、高校畢業生、外出務工經商人員、復轉軍人進入村 黨組織書記隊伍。在培強上,分級分批培訓村黨組織書記 3400余人次,并選派362名村 “兩委”主要干部走進大學 課堂接受教育。在嚴管上,建立缺職逐級報告、選配快速啟 動機制,調整撤換不勝任不盡職村黨組織書記36人。在永 續上,建立返鄉人員常態化聯絡機制,把763名鄉土人才納 入村級后備力量庫,保證隊伍 “源頭活水”。在愛護上,拿 出市管黨費140余萬元,為已享受生活補貼的離任村黨組織 書記發放幫扶慰問金。同時,以禹州市、襄城縣為試點,實施 “補源固基”工程,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 干部,打通村黨組織書記發展通道。三是抓牢農村黨員隊 伍,打造基層先鋒隊。大力加強鄉鎮黨校建設,推進 “萬名 黨員進黨?!?培訓農村黨員3 .3萬人。把農業龍頭企業、 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返鄉創業人員作為培訓重點,加大農村 黨員骨干和致富能手培育力度。探索 “互聯網+黨建”新模 式,開通 “蓮城智慧黨建”平臺,組織 “百集優秀微型黨課 進基層”活動,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。深化 “一編三定”成 果,推進 “一編三定”標準化規范化,組織12萬名農村黨 員上崗履職,每季度公示一次黨員積分,每半年開展一次履 崗評議,不斷發揮黨員的優勢和特長,激勵激發黨員隊伍 活力。
二、堅持 “輸血”“造血”并重,解決無錢辦事的問題。 一手抓財政 “輸血”,一手抓發展 “造血”,確?;鶎狱h組織 工作轉得動、有錢能辦事。一是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正常 增長機制。持續加大財政投入,市、縣財政每年拿出4億 元,將年度村級組織工作經費提高到7萬元,村黨組織書記 工作報酬目前提高到月均2400元,其他村干部報酬按比例 同步增長。同時,連續3年拿出1400萬元,對模范執行基 層四項基礎制度的村進行獎勵。二是著力增強村黨組織自我 保障能力。市級成立基層組織建設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 小組,赴浙江湖州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,研究制定實施村級集體經濟三年強村計劃。省市縣三級下撥資金1 .21億元, 扶持省級試點村116個,以點帶面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 濟。目前,全市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達到78 .7%,村級集 體經濟收入年均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44 .7%,村黨組織服 務黨員群眾更加有資源、有底氣。
三、健全完善制度機制,解決無章理事的問題。在深化 鞏固現有制度的基礎上,注重加強探索創新,推動村級組織 運轉更加有序。一是深化 “四議兩公開”工作法。強化縣對 鄉督促、鄉對村監管,提升 “四議兩公開”工作法規范化運 用水平,全市村黨組織決策村級重大事項7015件,在精準 識別貧困戶、破解 “空心村”治理等方面更有 “章法”。長 葛市閆樓村將 “四議兩公開”工作法下沉到組級,在制定家 風家訓、培育鄰里親情、化解矛盾糾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 用。二是嚴格落實組織生活制度。多舉措落實 “三會一課” 等基本制度,堅持每月10日開展主題黨日活動,建立月初 提醒機制,創新先進典型講黨課、走進黨性教育基地、技能 比武等載體,并將活動開展情況納入黨員積分管理,增強主 題黨日活動的感染力、吸引力。魏都區實施 “ 5810”工作 法,每月5日、8日、10日固定召開黨 (工)委會議、黨支 部委員會、黨員大會和黨小組會,提升黨建工作和黨員教育 管理制度化水平。三是創新村干部 “雙報雙評”制度。在全 市村級組織開展以報告村集體 “三資”管理情況和村干部財產情況、村干部述責述廉接受評議為主要內容的 “雙報雙 評”活動,1 .3萬余名村 “兩委”干部進行 “雙報”,10萬 余名群眾參加評議活動,加強對基層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, 有力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上臺階。